当汤显祖遇到莎士比亚:北京大学戏剧座谈会及戏剧演出夜

2015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强调中英要坚持以长远和战略眼光,开放包容的心态,合作共赢的理念,开拓进取的精神,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共同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了中英两国知名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并讲述了自己年轻时代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经历。他相信每一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同时,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

为纪念习近平主席2015年有关中英学者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讲话发表10周年,同时也为纪念即将到来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同时代的文学巨匠逝世410周年,汤显祖故居所在的抚州市人民政府,于2025年10月底举办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和演出团队,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作为本次戏剧交流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特福的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的师生代表也于10月27日来到北京大学进行文化交流。

27日下午,代表团来访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与学堂师生开展文化交流,共同探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与内涵。

燕京学堂院长董强接待了代表团一行,并主持了座谈会。他代表燕京学堂感谢莎士比亚故乡的友人远道而来。莎翁故乡——英国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因莎翁闻名世界,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地名“Stratford-upon-Avon”中“upon”的用法,既凸显镇与河的关联,又具诗意,让人联想青年莎翁临河观天,未像纳西索斯沉迷自我,反倒因水中的蓝天探索浩瀚的人心、社会与历史。同理,成长于抚河畔的汤显祖,其故乡临川即意为邻河、临河。他见河水流动,联想到孔子“逝者如斯”的感叹,思考人在天地自然规律中如何留痕,进而发现人类的“梦”与“至情”。时光流逝亦积累人类精神财富,莎翁与汤显祖便是其中重要代表。

董强院长指出,燕京学堂坚守文化信念,既为中外文明互鉴搭建桥梁,也通过推动学生深度交流,助其明晰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此次同学们虽身负实习、学业压力,仍主动挤时间参与《仲夏夜之梦》表演,尽显对跨文化交流的热忱。黄必康教授倾注心血翻译《牡丹亭》,在今天由英国的教授与同学们演绎出来,让东方古典的雅致与西方舞台的灵动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成为中外师生以艺术为媒、共探文明内核的生动实践。这不仅让《牡丹亭》的昆曲意蕴跨越山海、直抵人心,更印证了优秀文化的共通性,为青年一代深化跨文化理解、践行文明传承创新使命注入了鲜活力量。

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教授Michael Dobson动情回忆起1999年秋天,曾在北大任教的往事,时光荏苒,一晃二十五年过去了。那时候的日子,他到现在还常跟人提起,以此为谈资,找工作时也常提及。今天下午从北大西门进来,走过那座桥,忽然就像走进了《牡丹亭》里的园子,静悄悄的,令人神迷。如此美景,学生们天天在这儿,还能专心读书,实属不易。他来自英国的斯特拉特福,那是一个因演莎士比亚戏剧闻名的小镇,戏就是生活。这次来,他也带来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也想看看戏是怎么被读、被演的。有时他感觉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像是一起写戏的同事,一个写悲喜交错,一个写梦里浮生,其实说的都是人间的事。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前副主任黄必康教授发言。他感谢董强院长对本次活动的支持,感谢外国语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并感谢国际知名戏剧导演Emily C. A. Snyder和Michael Dobson教授带领优秀团队远道而来,带来了精彩演出。他回忆说,二十年前,在一次莎剧课堂上,学生突然举手问汤显祖传奇剧的精彩及其世界意义,这也促使他重新拾起早年搁置的中国戏曲研究。回顾起博士期间导师李赋宁先生的叮嘱:作为中国学者,无论英美文学研究造诣多么深厚,也不能忽视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文学与世界优秀文化的融通。黄必康教授分享道,2016年对他的学术生涯意义重大,这一年是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三位文学巨匠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学术机构与戏剧界联合举办了系列学术活动及演出以作纪念。此外,他特别注意到,习主席2015年在伦敦金融中心的演讲中,在开头和结尾大约10%的内容都涉及文学,他提及英国多位作家与哲人,并回顾了他早年阅读多部莎士比亚剧作的体验,特别指出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临川四梦”享誉全球,并提议中英同仁携手共庆三位巨匠的周年纪念。2019年,黄必康教授以美国福尔杰莎士比亚研究院客座艺术家身份在美研究三个月,以该访学项目为依托,实际启动了《牡丹亭》的翻译工作。二十年来,他徜徉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之间进行翻译,像穿行于在两岸之间的小船,一边是中国唯美的戏曲诗文,一边是莎剧流畅的五音步无韵诗体,常被浪头打湿,却也看见两座灯塔同时亮起。今日中外学子相聚一堂,共探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文学巨匠的经典之作,心中满是欣慰。迄今为止,他用莎士比亚诗体翻译的“临川四梦”已经出版,为汤莎戏剧舞台演出,美美与共的戏剧艺术提供了文本依据。

三位燕京学堂的同学——导演Luca Bustani Wood、主演Isabella Concetta Gualano与艺术总监Kristina Ming-xue Gilje Chiu,作为《仲夏夜之梦》剧组的代表发言。他们向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未能亲临现场的伙伴们表达了感谢,从剧本打磨、舞台搭建到服装道具筹备,每一份支持都化作了演出顺利呈现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本次演出的同学们并无一人是专业演员,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戏剧表演培训。但对莎士比亚经典的热爱与对舞台的憧憬,让他们跨越了专业的界限:从最初对台词节奏的生涩拿捏,到肢体表达的反复磨合,再到对角色情感的深度揣摩,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全心投入、相互鼓劲,用纯粹的热情与不懈的坚持,将这部奇幻喜剧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份“非专业”的坚守,更让这场演出多了一份纯粹的动人力量。

《牡丹亭》戏剧导演Emily C. A. Snyder在接下来的发言中提到,2015年习近平主席称汤显祖为“东方莎士比亚”,次年抚州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结为姐妹城,还向当地捐赠了一座精美的社区建筑。此前她只是纽约一名普通剧团导演,2020年疫情导致百老汇停摆、自己失业,反而让她有机会攻读博士学位。幸运的是,莎士比亚研究所录取了她,在这里,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从而有了这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年轻心灵交汇的作品。通过此次的话剧之旅,不仅希望可以搭建起中英文化对话的平台,更期待能开启一段跨越国界、超越文化差异的友谊之旅,让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经典在新的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罗湉,代表这次活动主办方之一的南京大学高研院莎士比亚中心主任从丛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长江学者、人文学部副主任郝田虎,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Libery Myers也参与了本次座谈会并分别发言。中莎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副教授刘昊也参加了会议。作为活动的共同主办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丹参加了会议,院党委书记李淑静做了总结发言。

当晚,一场跨越东西方的戏剧之夜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温情启幕。燕京学堂的同学们首先带来了莎士比亚经典《仲夏夜之梦》的精彩呈现,灵动的表演、诙谐的情节与奇幻的舞台氛围相得益彰,完美再现了莎翁笔下仙林秘境中交织的爱恨与纯真。紧接着,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的同学们领衔演绎的英文版《牡丹亭》,以典雅的英语台词复刻昆曲雅韵,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痴恋诠释得细腻动人,传统唱腔的意蕴与西方语言的韵律碰撞出独特火花。《仲夏夜之梦》与《牡丹亭》两场经典剧目在方寸舞台上交融共生,让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了经典作品跨越国界的永恒魅力。

文字:郭一兰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