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举办2025年“职业发展日”活动。此次活动以“扬帆出海——中国企业出海业务”为主题,汇聚多领域企业出海业务专家共探行业机遇,特邀近20家企业的招聘团队入校开展人才对接。活动设置“见”海圆桌讨论与就业洽谈会两大核心环节,旨在帮助学子深度洞察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强燕京学堂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联结。此次活动由燕京学堂学生工作办公室联合团支部、研究生会共同主办。
活动伊始,燕京学堂副院长范士明欢迎各用人单位的到来,向大家介绍了燕京学堂的发展概况,并阐述了“以跨文化交流为核心,培养‘聚焦中国、关怀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与培养方式。随后,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黄雪凇介绍了本次活动到场企业信息与流程安排,并结合往年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和发展轨迹,向各企业招聘负责人全面呈现了燕京学堂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就业潜力。


“见”海圆桌讨论:共话中国企业出海破局之道
在“见”海圆桌讨论环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邓子梁、韶音科技国际营销总监丛方媛、小米国际业务部智能小家电GTM总监张松、诺令生物国际商务拓展总监李梦冉(燕京学堂2019届毕业生)齐聚二体B101报告厅,围绕中国企业出海的行业洞见、增量逻辑、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度对话,并与在场的北大学子进行对话互动。讨论由燕京学堂2025级学生Elliott Bize(法国)主持,议题涵盖研发战略、本地化运营、ESG挑战与人才观等多个维度,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关于中国品牌如何劈波斩浪、扬帆出海的思想盛宴。

邓子梁从宏观视角解读了中国企业出海的新趋势。他指出,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正从传统的“出口导向”向强调“供应链韧性”的新阶段转变,在接近目标市场的地区(如匈牙利、泰国、墨西哥)设厂已成为重要策略。邓教授认为,研发成功的要素包括把握关键的时机与选择正确的市场地点。他以华为等企业为例,说明将创新成果本地化并部署到目标市场至关重要。同时,地缘政治、关税、劳动力市场及稳健的外交关系都是企业选址的新考量。最后,他强调了培养跨文化人才对于应对复杂全球挑战的重要性。

丛方媛分享了Shokz如何通过长期主义克服全球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质量疑虑。她强调,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企业必须摒弃捷径,依靠耐心与决心。在市场营销策略上,韶音科技采取了“线上首发,线下拓展”的独特路径,并成功借助与顶级运动员的合作,将品牌信任从专业运动员圈层扩展至广大消费者。她总结道,“Be open”作为公司标语,是团队应对国际市场挑战、驱动品牌成长的重要特质。

张松阐述了小米如何通过研发驱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品牌形象转变。面对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偏好,小米的策略是在保持全球品牌形象、品牌哲学一致性的前提下,通过电商平台与线下体验店相结合的方式本地化深耕。在人才方面,张松表示小米寻找的是具备责任感、强大学习能力、对科技充满热情并善于团队协作的人才。他提到,小米已为此建立了专门的实习和入职培训项目,以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候选人。

李梦冉从生物科技行业的特殊性出发,分享了企业全球化的路径。他认为,在不同行业,创新的模式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产品是关键”。他将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通过创新建立竞争优势,其次是借助中国完整产业链的赋能,实现更强大的持续研发能力。对于医疗企业,成功出海必须跨越国际监管的高门槛。李梦冉以其团队正在进行的欧盟CE认证为例,指出克服“语言”障碍——例如精准地将临床需求转化为工程师的设计语言——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石。为了破解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不安全”的固有印象,诺令生物选择与国际顶尖经销商和当地投资者合作,利用独立第三方来增强信任。作为燕京学堂毕业生,他回顾了在燕园的学习经历对他职业路径的帮助。

就业洽谈会:精准对接全球就业机遇
圆桌讨论结束后,同学们与各家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进行交流。此次参与现场对接的企业涵盖多个行业,包括安可(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安远AI、北京比特大陆科技有限公司、高途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汉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美团、蜜雪集团、南京诺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问创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小米集团、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英国商会等中外企业和机构。
同学们积极向企业工作人员咨询行业发展趋势、岗位就业前景、招聘核心条件等问题,企业方也耐心解答疑问,并结合岗位需求与学子们的专业背景提供求职建议。此次洽谈会不仅让同学们加深了对各参会单位的了解,也为双方未来的合作与人才输送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字:贺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