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7日上午9时许,中美“千校携手”项目百所名校校长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袁明院长以“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主题,就中美民间文化交流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深入分析,分享了自己对于全球大变局下教育国际化的再思考。
作为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中美“千校携手”项目由中国时任副总理刘延东与美国时任国务卿克里于2014年7月在京宣布启动。该项目旨在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徐永吉与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公使衔参赞马文茵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82所中美“千校携手”项目学校的校长,以及部分省市教育厅委与教育协会的代表与会。

袁明院长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引用知名学者、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观点,向与会嘉宾勾勒出中美两国曲折丰硕的外交史。她指出,“现代化”在中美双边关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需要认清“现代化”并非“西方化”,更不是“美国化”。我们应当看到中美之间的人文交流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美建交40余年来,两国之间跨文化交流超规模发展,这是自上而下的战略布局与自下而上的民间意愿互为助力的结果。

袁明院长以个人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的友情,与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卡特等政要的交往经历为例,生动、鲜活地铺陈开中美关系在官方与民间的双重绘卷。袁明院长强调,中美民间人文交流应当始终坚持关注青年、关注教育。青年是民族的未来,教育是青年的保障。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成立与中美“千校携手”项目正是应运而生、服务未来的前瞻性设计。

袁明院长邀请燕京学堂院长助理左婧以燕京学堂为具体示例,讲述中美民间文化交流孕育出的最真实的人物与故事。左婧以袁明院长“青年是人文交流的先锋力量”的观点为切入,分享了自己对于跨文化交流与人才培养的体悟。当燕京学堂筹备之初的蓝图愿景逐渐具化成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与迸发的思想,左婧感到跨文化交流的意义与力量已经超越种族、宗教与意识形态,激发了教育者对“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新解构与再度思考。

燕京学堂2020届优秀硕士毕业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新生王栋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讲述了“‘95后’眼中的中外人文交流”。王栋将自己在燕京学堂结交美国挚友龚迈山(Miles Graham)的经历比作中美青年的“乒乓外交”,诙谐的语言引发场下阵阵欢笑。

袁明院长为主旨报告作了总结发言。她指出,在当前全球大变局背景下,教育国际化面临诸多问题——教育模式的优化革新,教育内容的转变更新,教育特色的探索构建,外语教学的质效合一等。袁明院长由中美而见全球,就教育国际化道路的健康发展与参会教育界代表共同探讨,并对新时代新环境下中美人文交流的未来提出期许,鼓励老师与学生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不矜不伐、乘风破浪。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字:浦海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