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昨天,冬季奥运会在北京闭幕。如今回想起这场盛宴,来自尼日利亚的青年Dickson David Agbaji依然心潮澎湃,一幕幕场景浮现在眼前。
北京冬夜的寒风吹过面颊,嘴角挂着灿烂的微笑。
远处传来人群发出的热烈欢呼,眼前有夺目的灯光闪烁。
一瞬间,无数礼花在天空绽开,响声如雷。
站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现场舞台上的Dickson在心里对自己说:“此刻,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
伴着《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Dickson迈出脚步,与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人们一起,走过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为了这个瞬间,他和同伴们已经练习了数月。
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志愿者的一员,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出,是Dickson的中国之旅里最精彩的亮点,而这段旅程就从燕京学堂开始。
2019年8月,来自尼日利亚的Dickson正式加入燕京学堂,作为第五届学生中的一员,和同学们一起开启了他的中国时光,并有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季伟森。
在燕京学堂找到另一个家
在来到北京之前,季伟森对这个拥有古老历史的国家并不太了解,他当时在尼日利亚卡拉巴尔大学学习政治学,一次课上,他读到了中国近些年来在世界舞台上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帮助,这些点燃了他对这个遥远国家的兴趣。通过阅读与搜索,他的兴趣也越来越深,他想去了解在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背后,中国有着怎样的文化、历史和思想观念,更想要知道如何能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带回自己的家乡。
后来,在一位校友转发的社交媒体讯息中,季伟森第一次听说了燕京学堂。除了学堂的跨学科教学体系,最吸引他的还是这里的学习氛围:“在这里我可以跟来自全球许多国家的教授和年轻人交流,而在未来我们也许可以搭建起一个非比寻常的国际关系网络。再说,有什么能比的上在中国学习中国更宝贵的经验呢?”
聊起在燕京学堂的两年,季伟森直言这段经历让他收获了很多。“虽然我们这届同学一起在勺园只完整共同度过了一个学期,但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我有一个很棒的室友,他友善、风趣、充满好奇心。在学堂的两年里,我跟很多同学合作了不同的项目,我们的课堂讨论总是能带来思维碰撞。我也很享受和同学们一起组织策划全球青年中国论坛,还担任过五门课的助教。”
而燕京学堂这个集体,是季伟森心中最珍惜的部分。“我觉得学堂为我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益的学习环境,办公室的所有老师总是给我们许多支持,他们都愿意倾听我们的心声,也无私地给我们帮助。”
2020年1月,季伟森与朋友刚刚结束在哈尔滨的旅行回到学校宿舍,疫情突然暴发。按照学校要求,在校生进行封闭管理,他跟部分同学一起留在了学校。“当时情况对大家都不容易,但是我的老师和同学们用他们的关爱让我感受到了温暖。虽然我远离家乡,也很想念家人,但他们让我在北大拥有了另一个家。”
校园内外学习中国经验
季伟森在学堂的收获还延伸到了课堂和校园之外。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介绍,他得到了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公室和安可公关顾问公司的两段实习机会。“通过这两段机会,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中国在国际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同时也了解到了一些中国的企业文化和商业运作模式。”伟森说道,“此外,这两段实习也帮助我拓展了自己的信息网络,让我接触到了更多中国公司在非洲的投资以及与非洲儿童相关的企业责任活动。”
在中国的实习经验,也让季伟森感受到中文的重要性。在同事的帮助下,他有了更多机会和动力学习中文,而他对中国的兴趣也在不断加深。在2021年从燕京学堂毕业后,伟森选择继续留在中国,并且成为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从学习政治到研究教育,中国的发展经验依然是伟森想要探索的主要课题。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公室的实习经历,和在燕京学堂“转型中的中国”一课上对中国教育的学习,让他更加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高速发展有赖于大量投资和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的涌现,而这要归功于教育。在课堂和课下阅读中,我为中国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印象深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现代化与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出于这样的理解,季伟森将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中国的教育发展经验上。“教育可以改变人生。”他说道,“在UNICEF的实习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做出的一些努力,我希望未来能将这些经验带去更多的地方。”
从北大出发站在世界舞台
2021年秋天,季伟森通过北京大学申请成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和其他14名北大学生一起,参与了冬奥会开幕式表演。“我听到自己入选的时候激动极了,我知道这就将成为我在中国的高光时刻!不过接下来就是长期的训练,有时候我们一周要训练两三天,直到深夜。训练持续了几个月,现场的老师对我们很有耐心,我跟一起参加训练的同伴也成为了好朋友。在休息和等待的时候,我们甚至还一起打牌。”伟森笑着分享,“我学会了玩优诺牌(Uno)和中国象棋,也教会我的中国朋友们下国际象棋。”
回忆起在鸟巢表演的夜晚,季伟森难掩激动。“我们的节目叫《致敬人民》,它的内容本身其实很简单:我们76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从舞台走过。但它背后的含义却是更深刻的,它代表着一种希望,那就是即使有国籍、性别、种族等等把我们分类,我们依然可以并肩走向一个相同的目标。我当时偷偷看了一眼大屏幕上的我们,以及我们走过后地面上的画面,一切都那么壮观!”
已经来到中国快四年的季伟森很喜欢在北大的生活。在宁静美丽的校园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还有品类多样的食堂。“当夜晚来临,博雅塔亮起灯光,在水面投射出倒影,注视着这一幕,你会感受到美好与感动。”身边有热心的同学老师,以及亲眼见证的中国社会,让一个曾经对中国所知甚少的非洲青年选择留在这里,投身于中国研究,并期待有一天能把自己的中国故事带到更远的地方去。
“我在中国的收获早已超过来时的预期。不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学业与职业发展,这里都带给我许多改变,而燕京学堂是一切的起点。”
文字:王方妤
图片:受访者、Michael Gritzbach、静堂、李娜、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