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丰富多样的中国议题时,跨学科视角成为理解问题的关键。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跨学科”不仅体现在课程设计上,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实践路径。从法学到人类学,从文学到经济管理……不同学术背景的学生在这里跨越专业界限,融汇多元方法,在对话中重构研究视角并强化问题意识。
在本期视频中,燕京学堂四位同学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式,灵活运用跨学科工具拓展研究视野。从法学的理论框架走进城中村的现实场景,从文学的文本分析跨入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这些跨学科实践,正是他们在中国研究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融合的生动写照。
余安琪(燕京学堂2024级学生,中国学(法律与社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在燕京学堂,我跳出了传统法学的框架,接触到社会学、人类学、经管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理解社会的视野。尤其是在“中国与全球人口迁徙”课程中,我们深入广州城中村开展实地调研,观察人口流动与生活样态,并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合作完成定量研究。这种跨学科合作的经验让我意识到,理解现实社会问题不仅需要法律视角,更需要多元知识体系共同支撑。
庞翔升(燕京学堂2024级学生,中国学(文学与文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研究工具和视角,让我们在传统基于文本、文学、文化的研究之外,能够更加深入地直面社会实践。我们能够近距离参访泡泡玛特这样的潮玩企业,也能深度触摸海南陵水的地方文化。实地调研具有现实指向性和问题导向性,而解决问题正需要跨学科的协同配合。在某种意义上,跨学科是一种更加综合、更加立体、更有深度的研究范式。
钱奕竹(燕京学堂2023级学生,中国学(经济与管理),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燕京学堂打造的“无界课堂”让我们能够以兴趣为锚点、以问题为导向。在“转型中的中国”课程中,我们走访成渝科技企业,调研深圳跨境电商,探索中国“智造出海”新路径。“中国企业经营者的经济学思维”这门课则通过构建企业实景案例,深入解析政企协同创新模式与智能供应链的架构逻辑。
张予姝(燕京学堂2024级学生,中国学(法律与社会),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燕京学堂跨学科的培养方案与学术氛围体现在其灵活的选课机制与丰富的课外实践,使我受益匪浅。在“中国的商业与社会:法律视角”这门课上,在研究半导体出口管制规定的过程中,我利用学堂提供的察哈尔学会参访机会,向前大使与国际关系学者们请教。在杭州灵隐寺访学之后,我在“院长研究基金”项目中与来自美国和英国的同学合作,进一步研究中国佛寺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正是她们所具有的宗教文化背景,促使我第一次关注此类社会议题。
文字:何嘉晨
视频:崔潇云、吴洋、侯萌萌
策划:崔潇云、吴沛家、徐雨薇、Andrew Rule、李傲雪、王禹潼、沙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