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2日至18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17级121位学子前往陕西省西安市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是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旨在让同学们通过参观、访问、讲座、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更加生动和深刻的理解。本次实地调研由燕京学堂学业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陆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Giuseppe Vignato(魏正中)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晨带队。
11月12日,燕京学堂的师生们离开深秋的北京,前往十三朝古都西安,开始了为期七天的实地调研课程。
探寻秦唐古风
抵达西安的当晚,迎接燕京学子们的是一场关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系统详尽的讲座。秦始皇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特级讲解员金凯老师从秦朝的历史和秦始皇的个人足迹讲起,为大家构建出一副大秦帝国的恢弘画面。同时,他还详细介绍了秦始皇陵发掘、修复和最终面向公众开放的经历,为大家第二天的实地参观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第二天,同学们来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有了前一天的知识铺垫,再置身其中感受更加深刻。看着一排排带着秦始皇帝雄心与霸业的历史遗迹,同学们从讲解员的解说中了解到秦俑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并且感受到考古人员初次发现秦俑时的惊叹和修复工作的艰难。
碑林参观也是此次西安实地调研的一项重要活动。参观之前,陆扬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书写和书法艺术的讲座,包括书写如何整合传统国家的统治和价值观,书法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意义,以及刚刚庆祝完930周年的碑林博物馆本身的发展历程。现在的碑林收藏文物超过万余件,其中包括了著名的《曹全碑》、“昭陵六骏”、以及记录着唐朝时期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过陆老师的详细介绍,同学们对眼前这些珍贵的藏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的书法、造像和宗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参观西安博物院之前,魏正中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了一场关于西安的讲座。作为“丝绸之路”的最东端,西安这座古城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积淀,见证了中国最强盛的时代的发展。魏老师还着重介绍了在西安发现的一些特别的文物,包括史君墓石椁,它们是历史上中国与外国文明交流和沟通的见证。
体验关中民俗
同学们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参观中,了解了陕西民间精美的建筑艺术与当地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博物院,刘晨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建筑的讲座,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五个基本原则:木构、斗拱、等级性、象征性和中轴对称的建筑群,以及中国建筑的基本类型。来自关中民俗博物院的宣教部部长也为同学们介绍了陕西民间传统建筑与文化。然后,在导游的带领下,同学们仔细参观了艺术博物院中的民居和藏品。
在民俗博物院中一间有着古戏台的院落里,燕京学子们欣赏了已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华阴老腔。高亢激昂、刚直豪迈的老腔,引起了学子们的阵阵欢呼,大家都被这素有“黄土上的摇滚乐”之称的传统艺术感染,有几位学子还走上舞台,现场向艺术家们学习了起来。
来到三秦大地怎能不了解秦腔?在拥有百年历史的西安易俗社,同学们欣赏了富有本土特色的秦腔艺术。这是燕京学堂第三次走进这座百年戏台,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学子们的阵阵喝彩。在欣赏了四段经典的折子戏后,同学们也走上舞台,穿上戏袍,体验了一把秦腔的魅力。
“一线串成天下事,两手拨动古今人”,描述的正是秦腔皮影戏和合阳提线木偶戏。带来这场精彩表演的是有着“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的谢春焕团队。在介绍了皮影戏的来历和制作过程后,谢老师团队为大家表演了《卖杂货》《三打白骨精》和《猪八戒背媳妇》三个经典片段。抽旱烟的卖货郎、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在艺术家们的表演下活灵活现。同学们也纷纷兴致勃勃地冲上舞台跟民间艺人们现场学习和体验了两种艺术形式,还即兴演绎了自己创作的故事。
走进经济技术开发区
此次的西安之行,在以往的基础上,特意安排了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参观。同学们不仅能看到古都的历史文化痕迹,更能了解西安现代的工业化发展状况。在经济开发区,同学们首先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明利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一局项目经理王智进行了交流。刘主任向大家介绍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体规划目标、发展计划、目前的发展形势以及对外交流和人才引进的情况。同学们还就西安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的转型进程以及工业多样性和服务多样性发展与刘主任进行了交流讨论。
当天下午,同学们分别走进了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冲压、装焊和总装三个车间,实地参观和感受了这座庞大工厂的生产场所。
之后,陕汽控股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梁臻向同学们介绍了陕汽的基本情况,并认真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包括陕汽的创新能力、绿色发展、人才和资金引进面临的困难及在欧洲的发展情况等。会后,同学们表示对陕汽人的专业精神和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非常敬佩,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的企业和工业发展。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七天的西安之行圆满结束了,秦风汉雨唐韵打破时空国籍界限,参观经济技术开发区见证中国经济的腾飞。作为一带一路的起点,燕京学子们今日来到西安,了解中国历史及现代化的进程,肩上也承担着沟通东西方文明的责任。
学子心声
Adrian Băzăvan(罗马尼亚):这是我第二次参观兵马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我的中文还不够好,对中国也不太了解。现在经过两年的学习,我的中文已经有了进步,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认识。我十分佩服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他们两千多年前可以造出如此气势恢宏的雕像群。西安是一带一路的码头,古都西安在今日发挥着更加重要的国际意义,散发着更加迷人的魅力。
Anastasiia Matros(俄罗斯):在易俗社,我上台与演员们互动,学习了秦腔的表演,这和我以前接触到的艺术形式都差别很大。我特别喜欢戏曲的服装,尤其是旦角的服装,飘逸的长水袖舞动起来令人陶醉。
Aurelio Muzaurieta(美国):我在北京看过了京剧等其他表演,以为关中传统文化会和京剧类似,但没想到老腔是以这样奔放热烈的方式来演绎。上台去体会中国的传统乐器才发现,看上去只有两三根弦的乐器好像很简单,但想要真正掌握却是非常难的。如果有机会,我很想继续跟当地的艺术家们学习中国的传统乐器。
Dominic Romeo(美国):在来到中国之前,“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只是一个说法,而来到秦陵之后,可以体会到这悠久历史的真实模样。每个兵马俑都是独一无二的,古代中国人民建造兵马俑的技术令人赞叹。
Eduardo Baptista(韩国与葡萄牙):我非常喜欢老腔表演,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我第一个跑回来到舞台上跟他们学习。我觉得通过这样有趣的方式,人们可以与传统进行互动,而不是单一的通过文字介绍了解传统。
许悦驰(中国):此次西安之行一方面以中学为体,铭记历史、传承文明。陕西的传统文化在大家心中留下了既深厚又生动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以西学为用,崇尚科学、注重合作的特点。了解到我国在自主创新的同时,以陕汽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也在和国外的合作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愿西安能发展得越来越好,在保有璀璨传统文化的同时继续推进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建设。如果有机会到西安为她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定会欣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