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法律与社会) | 君子致广大而尽精微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项目下设有六个专业方向,包括法律与社会、政治与国际关系、经济与管理、文学与文化、历史与考古,以及哲学与宗教。学堂在每个专业方向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以支持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中国问题进行研究。

中国学(法律与社会)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法律与社会专业方向的课程,一方面鼓励学生胸怀社会公平正义,探寻社会发展规律,慎思明辨;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在治学中查阅统计数据,梳理法律变迁,笃行不辍。所谓“君子致广大而尽精微”。

 

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燕京学堂中国学(法律与社会)共开设三门课程,分别是“中国的商业与社会:法律视角”“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妇女”。这些课程不仅教授学科知识,更注重激发和训练学生的社会学及法学思维方式,即激发学生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的想象力,以及“像狐狸一样思考”的多元开放精神。


中国社会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授课教师: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

燕京学堂“中国社会”这门课程以专题的形式,深入探讨中国当代社会的主要制度和重要议题。

在第一堂课上,於嘉老师介绍了这门课的授课理念:“在研究当代中国时,我们应该暂时搁置自己的价值观、道德和政治判断。只有在中国自身的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 基于於嘉老师所倡导的这种开放、中立的治学态度,营造了严谨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们在课堂中自由表达、热烈讨论,收获颇丰。

Bozhidar Stankovikj来自北马其顿,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他表示,在选修“中国社会”这门课前,他对中国当代社会的了解很少。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他逐渐了解了中国社会的多个重要方面——从户口、单位制度到家庭结构、人口特征和社会分层。

在做课堂展示时,Bozhidar和来自美国的Maya Bian一起选择了收入不平等议题,两位学生都曾在美国接受本科教育,认真收集查阅相关文献,他们从比较的视角切入,用丰富的数据和图表展示了影响中美两国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

和其他在线课程一样,疫情也给“中国社会”这门课程的开展带来诸多挑战,为了在云课堂中促进相隔万里的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堂教务团队和课程助教魏玉槐(燕京学堂2019级中国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充分利用在线教学管理平台Canvas的讨论功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於嘉老师和学生们搭建起云端讨论的桥梁。


中国的商业与社会:法律视角

Legal Dynamics of Chinese Commerce and Society

授课教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楼建波、郭雳

燕京学堂“中国的商业与社会:法律视角”这门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在第一模块,楼建波老师从法律构成、法律制定、法律实施等方面介绍中国当代法律体系,并深入探讨了中国法律体系发展的原因。郭雳老师在第二模块中,介绍了中国证券市场、影子银行和可变换利益实体(VIE)等金融法制与实践,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第三模块是独具特色的WTO争端解决模拟法庭。这学期,同学们以2016年中国诉美国、欧盟市场经济地位案为背景,分为专家组、中国、美国和欧盟四个小组,在楼建波、郭雳、陈若英、李胡兴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展开精彩辩论。不同于课堂展示,模拟法庭的阅读材料更多、准备周期更长,对同学们的合作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192CE

作为选修这门课的唯一一名中国学生,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文学和语言学专业的林雨虹之前并没有法学基础,但她非常喜欢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授方式,也在课堂的交流中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思考方式。

林雨虹(中国):“在讨论过程中,我的同学Julia Cai和Calvin Spanbauer非常耐心地和我一起梳理案情,引导讨论方向,让没有法律背景、阅读英文文献速度较慢的我受益匪浅。

Hadley DeBello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致力于成为一名文化财产律师,她非常喜欢模拟法庭的模块。“这是认真思考中国如何与国际法律法规接轨、中国在WTO中的角色和作用的绝佳机会。作为欧盟组的成员之一,我们需要论证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在准备过程中,我和其他组员借助Zoom平台跨越美国、德国和中国进行头脑风暴,思考中国组的可能论点和他们的答辩策略,这个过程虽然有挑战,但也很有意思。

Isaac Levine通过模拟法庭不仅了解了WTO内部机制的细节,而且开始思考WTO的未来发展。

“2017年,我在伦敦政经学院选修“国际组织”课程时,对WTO进行过学术研究,但这些研究采用的是‘外部视角,不涉及WTO的内部机制和职能分工、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具体运作、具体案件的辩论语言,而这对于理解‘WTO是什么是不完整的。在准备模拟法庭过程中,我发现WTO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庞大机构,而是具有人性化特征的:容易出错,战略性,考虑周到,积极进取和个人化。此外,WTO争端解决机制奉行源于冷战的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如果它不拥抱迅速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晦涩而无关紧要

面对疫情影响,楼建波老师、郭雳老师、课程助教Lucas Padilha(燕京学堂2019级巴西学生)、叶依梦(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和学堂的教务老师团队都为课程顺利开展做出特别设计,尤其是授课老师们为学生开设了线上论文指导会议室,每周特意留出时间,通过Zoom平台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当代中国妇女

Women in Contemporary China

授课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英桃

燕京学堂课程“当代中国妇女”聚焦中国女性的历史和现状,帮助学生从性别视角理解当代中国。

这门课程以研讨为主,致力于培养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的性别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研究的能力。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妇女运动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文献和主要人物,探讨了中国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状况等议题,并分析了中国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为了丰富线上授课内容,李英桃老师和助教Thi Thuy Duong Pham(燕京学堂2019级越南学生)设计了很多新的环节,包括在课程中增加了“女性与新冠疫情”这一板块,帮助学生从性别视角更好地理解新冠疫情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李老师还邀请了国际妇女组织DAWN的蔡一平女士为同学们讲述如何从非政府组织的角度了解当代中国妇女运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在课堂上踊跃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观察,提出了很多充满启发性的问题。

除此之外,助教还特别邀请了两位燕京学堂2019级学生Aika Sato(日本)和晏昭祎(中国)展示自己的相关研究。Thi Thuy Duong Pham表示,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给同学们提供跨年级沟通交流的渠道,也希望鼓励同学们积极和同学们互动交流。

参与分享的晏昭祎也表达了这一环节对她的特殊意义。“能够以分享者的身份重新回到这个课堂,是十分新奇而珍贵的体验。我很喜欢这种把知识传播分享给朋友们的感觉。在‘中国现当代女性’这个标题下,我希望能够用自己所熟悉的一点背景知识,去点燃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朋友们的好奇与共鸣。每个人都不只是聆听者,课堂也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空间,大家都携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思考,成为无数迸发灵感的信号塔,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传递着共鸣,汇聚成一股庞大的频率。”

本学期的课程已接近尾声,同学们也回顾了自己在课程上的成长与收获。“当代中国妇女”这门课既是同学们求知的渠道,也成为了同学们情感的寄托。

Katarzyna Zakliczynska(波兰):“如果我要选择一门将家庭、安全感与学术成就联系起来的课程,那一定是‘中国现当代女性’。教授和助教创造了宝贵的对话空间,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可以一起探讨当今中国的妇女和性别问题。这门课程不仅让我了解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还让我了解了以前从未见过的中国女性的日常经历和现实。这门课程启发了我,不仅要把中国女性的视角纳入我的研究中,还要研究我自己的国家——波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许湛一(中国):“当代中国妇女”是我这学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我非常享受每节课的讨论环节,李老师和助教每次都会结合社会热点提出非常发人深省的问题供大家交流。我记得有一次Claudine分享了卢旺达对女性数理科学领域的教育措施,也记得Yoonsoo分享的韩国媒体对女性受害者的保护性报道语言。大家提供的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思考,让我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性别平等与女性命运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法律与社会专业方向的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平台,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在比较的视野下理解中国社会,在求知和探索中收获成长。


文字:魏玉槐、叶依梦、Thi Thuy Duong Pham、Lucas Padilha、杜涛、周思远

图片:叶依梦、Lucas Padilha、魏玉槐、Bozhidar Stankovikj、Maya Bian、Thi Thuy Duong Pham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