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門 | 张帆:北京大学古代史教研室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

从1982年本科入学,到1992年博士毕业留校任职至今,张帆老师见证了静园二院的四季更迭、花开花落,也见证了北大精神的薪火相传。从张老师本科入学到今天的39年间,静园二院经历了两次修缮,六个院子里的办公院系也经历了几波轮转。它迎来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北大学子,始终是朗朗书声中那安静、典雅、低调的背景色。

92年博士论文答辩,静园二院


Q:您第一次到静园是什么时候?对静园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A:我是1982年9月初到北大来的,我是82级的本科生,报到以后很快就开始上课,什么时候到静园来开第一次会已经记不清了,肯定是开学不久。那会儿有一个像班会那样的活动,就是跟系里面的老师见个面,时间都忘掉了,因为在那个时候静园不是个景点,它就是一个办公地点。北大像这样的仿古的建筑很多,所以静园这几个院子在当时的我们看来除了有个院子以外,它跟其他教学楼并没什么本质区别。


Q:您的学生时代在静园有没有发生过让您觉得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

A:应该是论文答辩。我在北大读书的时间比较长的,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毕业,也就是从82年到92年的夏天。因为我们历史系在二院,本科那会儿我们没有论文答辩,导师评审打分就完了,硕士和博士毕业最后才有论文答辩。我对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印象很深,那年是89年,本来应该6月份答辩,但最后延期到7月份了。

我的硕士论文答辩是在二院举行的,当时只有我们毕业班的学生才回来,学校里面没什么人特别安静,老师也处于放假当中。为了答辩只能把老师一个一个请来,当时我请的老师之一是我们系的许大龄教授,他后来成了我的博导。那会儿他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他住在中关园,我去接他,89年的7月挺热的。从中关园走到北大,走进来到静园二院走了大概有一个多小时,因为他走得很慢,他走一走得歇一歇。答辩完了以后我又给他送过去,又是走一个多小时。

我是92年6月份做的博士论文答辩,博士论文答辩就更重要了。那时候博士还很少,所以我在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专门找了一个师弟拍照片。这是我现在能找到仅有的读书期间在二院拍的照片。以前的这10年当中我没有在静园拍过任何照片,因为那时候不像现在那样随时随地能拍,没有相机,偶尔碰到有相机的,也不能乱拍,胶卷都是要花钱的,都只能在西校门或者未名湖边才能摆拍一张。

隐隐约约也听说这几个院子是过去燕京大学的女生宿舍,但是从来也不觉得这是个重大的事情,好像一听就过去了,甚至于就忘掉了。一直到二零零几年的时候,连战到北大来访问,他去了静园一院,因为他母亲当年在燕大读书就住在一院,所以他要去看一看。我们才反应过来说,对啊好像是有这么回事。


Q:您当时在静园读书的时候,静园除了有文史哲这三个学院,还有什么其他院系的?

A:好像数学系和其他几个老系也在这里。门口都有个牌子,但是确实是没有专门去记。包括还有学生广播站,印象中在六院的二楼,因为那时上学还有刚工作的时候每天都听校园广播,那时候广播站提供一个服务,就是录磁带,它有很多音乐磁带,就是那种港台明星什么的,你可以拿一个空白磁带去,花点钱让他录一盘,回去自己听,我就因为这个去过好几次。

Q:当时静园的几个院主要是以教师办公室还有一些研讨室会议室为主是吗?

A:静园里本身就没有教师个人办公室,只有集体办公室、教研室和会议室。我记得最早的时候历史系只占有二院的一半,好像另一半是国政系,后来慢慢才变成整个二院都是历史系的,具体什么时候忘记了,反正有一个过程。所以老师们是没有办公室的,只有那种很大一间屋子的那种教研室,中国近代史、中国古代史、欧美近现代史等等的教研室。然后还有行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还有个大会议室。这样就基本把空间都占满了,没有个人的办公室。当时二院的会议室除开大会外,偶尔也办一些讲座。我们历史系常主办的一些学术讲座,就在我们二院的108,也就是进门正对的那个大会议室,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房间了,但是有的时候请的演讲者很重要,里面就根本不够坐,经常爆满。


Q:您在静园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这样一种身份的转变,那这个空间对于您来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A:因为静园给我完全是一种日常的感觉,所以对我来说没觉得有什么特殊性,但其实确实是去得最多的地方之一,可能除了我原来的宿舍之外,去的最多的就是静园二院。一开始上学的时候,办很多事情都要去那边,比如我那时候领班里的助学金(我是生活委员),工作以后领工资,那时候也没有卡,都是直接去领钱的。还有开会得去,办事情、选课都得去。2002到2006年我做过副系主任,经常去坐班,就老在那待着,去得更多。


Q:在青年教师时代静园里有发生过什么让您觉得难忘的故事吗?

A:有的,因为静园以前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我们都会去那边儿取信,有一排信箱,每个人有一个小格子。信也不敢往宿舍寄怕寄丢了。我还记得是1994年12月31号那天,我去取信,当时的系主任何芳川老师(不幸已在十几年前去世)就过来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还把手搭在我肩膀上。我当时就觉得坏了,这么热情,一定是我职称没评上,我那时候正在评副教授嘛,接下来果然是说这事儿。这个事印象很深,在这之后第二年总算评上了。


Q:您有没有在静园里听过什么您印象特别深刻的讲座呢?

A:我听的讲座其实都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在静园二院,就完全是历史系的活动,一部分是学校的,有的在教室举办,有的在办公楼举办,各类讲座都听过的,还有些重要的讲座就在大讲堂。静园的讲座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几个海外历史学家,例如美国来的许倬云、史景迁等,特别是史景迁,讲的时候现场爆满,根本挤不进去。


Q:历史系从静园搬到这边人文学苑之后,您觉得这两个空间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A:肯定这边客观条件上好多了,这边起码每个人有自己的办公室。原来在静园那边还是挺惨的,我上午上完课下午还有课,中午没有地方呆,有时只能在门口蹲着。虽然有教研室,但是公共的。空了的话谁都可以用,如果已经有人用别人就不好再用,没有保障。

现在这边虽然说客观条件好很多了,只不过这个地方它没有历史感。其他人来参观总会说,你们这真不错,古色古香。我就跟他们说这都是假的历史感,真正有些历史的还是静园那块儿。心理上感觉是不一样的,虽然人文学苑这个房子盖成古色古香的样子,但在我心目当中它就是一个现代的楼房,只是看着比较舒服而已。


Q:您刚刚提到当时当学生的时候要去静园选课,这个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流程呢?

A:那时候首先是得去看课表,课表一出来都是贴在系里看,不像现在这样直接传在手机里,我们就去那儿抄,抄了以后后来研究。办手续选课好像主要还是通过学习委员来办,填完选课意向了学习委员收上去统一交了,但有些时候自己得去,需要更正的就自己去找教务员。还有包括看成绩的时候,每门课老师给成绩了,得去教务员那儿看去,要不然你不知道自己多少分,过没过。


Q:有学生在网上留言说,静园是北大的精神所在。您心目中的北大精神应该是什么样的精神?

A:我认为北大精神是不屑。什么叫不屑?就是你觉得大家追求的东西我都看不上,进而推广到人生社会上的各种规矩、各种教条都不一定接受,我保留我的态度和我的想法。换种说法就是一种自由,我觉得自由这个词特别概括北大的特点,也就是这种不屑的精神。当然,这也不见得好,什么都不屑也不行,有些东西你必须得尊重,有些规则你得接受,你任何时候都自搞一套,自己有自己的尺度,也不是很合适,它也是有负面作用的。但总而言之北大精神在我心中就是不屑、自由的精神。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