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éter Sczigel来自匈牙利,初来中国时感觉这里和家乡大不相同。不过他适应得很好,很快就在美丽的北大校园和北京市郊四处探索。在他独特的北京之旅中,静园是他中国大学生活的象征。静园有着近乎“童话般”的美感和设计,代表了他这一年的奇幻旅程。

Q: 有哪些因素促使你申请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A: 我从16岁时开始学习汉语,所以我在高中时就去过中国游学。在那之前我从未离开过欧洲,所以中国对我来说既非常有趣,又有一定的文化冲击。后来我去上海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校,发现一周半的游学完全不足以了解中国。我最终决定要再来中国住久一些,一两年挺不错。所以来燕京学堂应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
Q: 静园在你的校园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A: 静园的建筑外观看起来像画儿一样,但内部却十分现代,内外差异惊人,使得整个体验都像童话一般,尤其是在院里花繁锦簇的春天。我记得第一次走进静园时感到十分惊奇:“哇,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学习吗?”建筑的设计影响了我对整个项目的认知。
静园的特色是六座建筑环绕一大片草坪,每座建筑用途不一,草坪常有人游览。如果你路过就会知道,总会有人在扔飞盘或围坐聊天,生活气息很浓。
在学堂,静园不仅是教学场所,还用于社交活动。有次我们在院子里举办了年终聚会。静园是学习和休闲的混合体,就像静园的建筑也是新旧的结合体一样。学堂整体就建立在这些不同因素的碰撞之上。
Q: 你在北大校园,尤其是静园的体验,在北京生活的经历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呢?
A: 与欧洲相比,北京的一切看起来都有所不同。初到那里的文化冲击和后来的反向文化冲击都震撼着我。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不同的北京。对我来说,我的北京是女朋友所在的昌平远郊。那里给我的印象非常真实,由于郊区很远,有一些市中心和北大里见不到的小饭馆和街头小吃摊。
在北京感觉真的很陌生,不是说它不好,只是和我所习惯的太不一样了。我觉得这让我更了解自己,也让我对欧洲和世界有了更多的想法。
我从北京回来后,曾尝试解释自己这一趟体验,但我认为只有真正去那里待过才能理解我的所感所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