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 潘珏伃:这里是我了解中国及其影响力的最佳平台

《木兰辞》中,一个为父出征的女子跳脱出传统女性形象的藩篱,赢得不输男儿的荣光,跨越千年,激励无数读者。南洋星岛,华裔女孩潘珏伃从戎入伍,秉木兰精神,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沙场上,报效国家。

选择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21级学生潘珏伃(Phua Jue Yu Jade)来自新加坡,本科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在英国求学的第一年,她就开始了硕士学习生活的规划。为了更好地开拓视野,多维度了解世界,珏伃计划回到亚洲,到一个非英语国家读研。

“国际舆论对于中国有很多不同评论与声音,了解真实的中国困难重重,我想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第一手资料去了解中国,形成一个关于中国的真切形象,这对于在东盟工作的我来说,十分重要。”

确定方向后,她在网上查阅了许多项目,深入各种论坛。了解到燕京学堂后,她联系了几位在新加坡政府部门工作的学堂毕业生,他们分享的经历让珏伃对燕京学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同学们形成的亲密的集体和结下的深厚情谊,大家可以课上一起热烈讨论,课下结伴出行调研,这让她兴奋不已。

“本科期间的走读经历,让我非常想去体验这种学习与研究的环境。”

经过深入调研,她总结认为相比于其他硕士项目来说,燕京学堂在注重培养学生软实力的同时,还提供了非常严肃的专业课程与学术训练。

一次聚会上,燕京学堂的校友们分享着彼此有趣的论文主题,例如社会信用系统、中国的科创经济等。聚会结束后,她正式递交了申请。珏伃相信在燕京学堂学习,一定会让她对中国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传承

珏伃是一名华裔,先辈从中国海南省迁至南洋,扎根星岛,中华的传统文化与价值也在潘家传承。

父母一直以中华传统的教育方式抚育她长大,很多儒家价值观也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下浸润着她。强烈的家族观念和集体意识,这也与新加坡强调的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不谋而合,珏伃一直思考着如何能为小家、大家、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庭里,珏伃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孝待父母,尊敬长辈;社区中,她积极参与社工服务,她和朋友们一起,志愿参加了很多儿童福利、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回馈社会。

成长过程中,珏伃对于华人身份,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观念展开探索,特别是封建社会中女性观念和性别角色兴趣浓厚。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都是她反复参访学习的地方,每次有关于华族文化新的展览她也会第一时间前往。南洋女子中学的历史,南洋现代女性时尚变迁,以及南洋华侨的历史都是她孜孜探求的重点。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一篇南北朝的乐府诗令珏伃痴迷,反复诵读、琢磨。《木兰辞》激发了她去更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为了解决疑惑,她从源头出发,一头扎入中国古籍和历史中去翻阅答案。

“花木兰这个人物所讲述的故事,与《论语》等典籍中描述的女性角色和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有所不同,她激励着古代中国女性去挑战传统的、男性主导的父权社会。”

家庭环境的熏陶、对于性别问题的反思、木兰故事与精神的探究,激励珏伃跟随千年前那个女子的脚步,从戎入伍。不再是家境所迫的“为爷出征”,而是内心家国情怀的驱动,为新加坡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在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作为一名军人,珏伃如木兰一样,主动请缨,奋勇向前。在新加坡疫情爆发的最高峰,她活跃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前线,在新加坡卫生部医生的指导下,从事医疗物资储备和运输等的工作,为疫情下的民众生活与健康保驾护航。

反思

因疫情限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堂年轻人们,主动冲破时空阻隔,在线上构建起紧密的关系网,学堂活动、班级活动、自发活动,形式多样的互动让同学们感受到彼此的热忱。

YCA线上奥运会上,一位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同学跳进冰湖之中冬泳,那份隔着屏幕都感受到的刺骨寒意,让吹着热带海风的珏伃再次确认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就要和这种有趣的人成为朋友!”

在志向相投的学堂大家庭中,珏伃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她也从来自不同领域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身上学习到很多新东西,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聊天都丰富着她的学堂经历,令她大开眼界。

历史与考古方向的同学们会分享考古学家如何鉴别一具尸体是否被挪动过,现代考古又是如何结合新科学技术保护遗址的完整性,政治与国际关系方向的则会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这又与中国当今的管理模式有何关系……

“同学们的兴趣及研究范围广泛,对自己的研究充满激情,每一次对话对我来说都是对一个全新概念的惊喜探索。这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让我的研究生活丰富多彩。”

作为一名军人,同学们对于军队的不同看法也丰富了珏伃对她所投身的行业的理解。关于战争和种族、军备与经济等,同学间的讨论与争辩,都令她重新思考在现代文明世界中如何定位军人的角色,以及对军队的看法和立场。


“燕京学堂是我了解中国及其影响力的最佳平台,在这里我可以不断探索未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丰富严谨的课程,平易近人的老师,课堂内外热烈讨论的同学,在这个“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集体和友爱氛围中,珏伃与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携手前行,继续分享观点、彼此激励、共创未来。

文字:静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