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乐松 | 解析道教:从永生到日常生活

2022年10月20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程乐松,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师生带来了题为“解析道教:从永生到日常生活”(Facets of Dao: From Immortality to Daily Life )的讲座。本次讲座是燕京学堂2022-2023学年必修课“中国专题系列讲座”的第三讲,由燕京学堂副院长Brent Haas主持。

专访札记

讲座之后,程乐松教授接受了燕京学堂的采访。他首先说道,当今社会对道教有着固化的刻板印象,在了解这个学科之前对其形成了狭隘的价值判断,甚至有人将它和“迷信”对等。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伦理教化和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以结构性的方式规划了面向普通百姓的伦理教化。我们看待中国人的伦理生活,实际上离不开道教所指向的自然主义的生活态度与儒家中所强调的道德期许的结合。一方面,强调道德期许,努力做一个完善的人;另一方面,追求自然主义的平和心态,用简约的方式处理我们的日常生活,亲近、敬畏自然世界,尊重自我在自然世界里的位置。

接下来,程教授分享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他发现和生长在文化传统里的中国同学们相比,几位学汉学的外国同学对一手资料并不是很熟悉,相对缺乏一些切身的体验。程教授认为,这并不是文化冲突,而是学术方法和视角上的差异,这也是他坚持在学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原因,希望能将中国式的学问方法以及中国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看法传递给大家。

采访最后,程教授建议同学们一定要重视一手资料和文化现场,做宗教研究一定要亲自去到寺庙里调查,去到文化现场并不只是进行简单的参观,而是将自己浸润到现场,获得亲身体验和一手资料,这对同学们的研究和对研究课题的理解和把握都至关重要。

讲座回眸

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应用与实践十分广泛,但在中国的人文学科研究中,道教的研究却相对小众。程乐松教授从六个方面对道教进行了讲解,帮助同学们理解中国人对鬼神的认知及与其交流沟通的方法,最终达到内心的宁静。

首先是“道”的释义。程乐松教授认为“道”是宇宙、社会和个人最根本的运作规则,是诸子百家都共同认可的核心概念。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包括孔子、孟子、墨子等都强调“道”的重要性,认为其不仅为本学派知识架构提供了有益借鉴,也是他们对人、社会、政治如何回归理想秩序的解决方案来源,还为人们如何按照自然运作规律过好人生提供了指引。

先秦思想家们已经认可“道”是宇宙运作的根本规律这个前提条件,因此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按照“道”的机制建立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礼崩乐坏的时代成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而“道”正是这个黄金时代的起点。程教授还强调了道的不同层面,比如中国人认为任何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即“道”,如“为人之道”“天地之道”等。程教授也表示我们在使用“XX教”或“XX家”时要小心谨慎,因为每个思想家都融合了许多其他学派的思想,而用这种“XX教”或“XX家”来划清边界仅是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但忽视了思想家的主体性和多元性。

讲座的第二个部分是“道教”与“道家”的区别。“道家”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主要观点是自然主义、辩证法和自我观。而“道教”则关注长生不老,建宫立观,如何从神仙处知晓天机。与西方宗教中万能的造物主不同的是,中国的神仙各有职责,中国人也并非是通过赎罪忏悔的方式与神进行沟通,而是通过宗教仪式与各司其职的神仙协商达成自己的愿望,甚至是一种有来有往的交易。同时道教与人们通常认知里有完善理论体系及寺庙实体等的常规宗教不同,道教是通过师徒传授以及偶遇神仙指点,并没有特别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道教提倡与当地的社区紧密联系,通过提供宗教仪式服务来谋生。

第三个部分是宗教研究。程教授指出,学术研究中并没有标准的宗教学范式,西方基于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建立起来的宗教学术体系或许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宗教研究,要根据中国宗教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研究框架,为世界的宗教学贡献中国智慧。程教授用逛超市来形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人们根据某些特别时刻的特别需求来进行特定选择,而并不是全盘接受某个宗教,在社会文化语境下,日常与非日常情况不同,人们对于宗教仪式的需求也就不同。程教授还拆解了“宗教”二字,用“祖宗”“教化、文化”等更加日常的词语来帮助同学们理解不同表达背后的含义。

接着程老师讲到道教中的重要观点——永生和不朽,道教提出了多种获得永生的方法,与儒家和佛教的观点都不尽相同,道教允许人们以各种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追求永生,但最后是否能真正成功取决于个人造化,结果无法控制。

第五个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道教。现在人们看到的道教仪式大多是表演性质的,而非真正的宗教仪式。在真实生活中,人们主要在日常生活中祈福以及遇到非日常情况时进行宗教仪式希望回到正轨。与西方传统的宗教团体不同,中国是以基层共有社区为单位进行祭祀等宗教仪式,融合不同传统,拥有地方性特色的寺庙和传说,因此地域差异性很大。

最后程教授介绍了道教名山青城山及其历史与道教渊源,它被称为洞天福地,不同道教学派在此聚集,现完好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珍藏大量文物和名家手迹。程教授建议大家以后在参观上清宫、建福宫、老君阁等景点时关注其背后的宗教神仙故事,或许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

师生互动

Q:您认为对理想秩序的不同理解如何影响了不同思想家对时间的理解?比如回到过去和继续向前。

A:我们并非讨论对时间的理解,而是关注时间架构内的趋势变化方向。对理想秩序的理解主要是与对历史性、人类历史的理解有关——我们如何恢复自然的理想秩序?是向前还是向后?这与我们思考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如何运作息息相关。世俗的中国式理解是在礼崩乐坏以后人们希望回归到过去的理想秩序,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基督教对历史和人类的理解也在形塑我们的认知,认为历史有起点有终点,是线性的发展。

Q:您讲到中国古代习惯于把世俗世界和超世俗世界混合到一起,但是又有“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请问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A:儒家思想很少谈论鬼神,认为这些与我们无关,不值得纳入讨论,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现世生活。儒家对内在超越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如果能够按照内心的天性来生活,那么就能成为圣人。虽然此圣人并非道教观点中的神仙,但仍然有其需要遵守的一系列准则。社会科学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见解,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这是和自然科学非常不同的。


采访/文字:郭一兰

讲座内容整理:唐恬悦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