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研 | 探燕地风物,赏京城文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強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文化强国,要时刻牢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号召。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近期组织中外师生,走进北京明十三陵、故宫、古建博物馆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触摸历史脉络、体验民族智慧、感受中华文明魅力。

   

观明陵 探地宫神秘

2022年11月8日,师生一行来到明十三陵。本次活动由燕京学堂院长董强、学业主任陆扬、院长助理陈长伟带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助理教授刘晨,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於嘉等授课老师也一同参观。

在神道旁,陆扬教授首先向师生们简要介绍了明朝的历史,以及朱棣迁都北京的故事,对明十三陵的选址营造、帝陵分布、建筑构成等行了重点讲解。棂星门、石像生、神功圣德碑,同学们从建筑的规制布局和铭文碑刻上,对于明清时期的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有了更多的了解。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定陵。陆扬教授为同学们分享了更多《万历十五年》一书之外定陵主人的事迹,从万历皇帝为出发点,阐述了明朝的皇权更迭与政治运行机制,大家对于明朝的整体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定陵地宫,同学们被高大庄严的石质墓室震撼,在感叹工程之浩大、工匠之精巧的同时,也对古代皇权的集中制和影响力有了更多的理解。在主墓室,陈长伟副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古代帝王驾崩后的丧葬流程,以及地宫墓室的物品陈列规章等。

在长陵祾恩殿,一根根粗壮高大的金丝楠木大柱令人震撼,同学们围绕在木柱四周,仔细观察这座用料考究、叠梁构架的古建奇迹。刘晨老师围绕皇帝冠冕、朝服等展品,为同学们讲解了明朝皇家的日常作息和服饰礼仪等。

Ituna Ishola(尼日利亚):今天去参观十三陵,是我人生看到的最伟大、壮阔的帝王陵墓群,从塑像、功德碑等文物中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朝代的交替和文化的传承,显示出中国古代的强大。

蒋博放(中国):十三陵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注脚和建筑结晶,也是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宝库。通过参观,我看到了中国过去的强盛,也看到了中国政府对待历史的谨慎态度。

访故宫 赏紫禁恢弘

11月9日上午,故宫之旅从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的《走进故宫——紫禁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开启。讲座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助理教授刘晨主持。

董强院长代表学堂感谢任副院长在百忙之中来到学堂,为同学们正式开启故宫调研前带来最专业和权威的讲解,让故宫之行“更有意义”。同时,他感谢任副院长多年以来传播中华文化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

任副院长首先简要介绍了故宫的历史沿袭与命名,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高的皇家建筑群,故宫的营建与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和天文星宿思想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讲座过程中,任副院长特别向同学们介绍了从“山顶”和“彩画”看古建的小技巧,建议大家在下午的参观中从屋顶与装饰辨别建筑的身份,以便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古建的魅力。随后她从政务空间、生活空间、信仰空间,以及休闲娱乐空间,详解介绍了故宫营建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

下午,同学们走进故宫,从课堂聆听走向实地探索。

在午门展厅,同学们见到了任副院长介绍的紫檀木旅行文具箱等展品,以及近期秦岭老师在“中国专题系列讲座”中介绍的玉琮等珍贵文物。课程内外的不期而遇,历史与现实的梦幻相连,让学习和研究,更加充满魅力。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同学们哼着曲调,兴奋地走进武英殿陶瓷馆。

从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到民国时期,一件件陶瓷制品讲述着中国的绵延历史和博大文化。同学们从精巧的瓷器中领略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技艺,也从瓷器功用和贸易等角度,感受瓷器在中国文化历史中不可替代的角色与魅力。

随后,大家还参观了故宫三大殿、乾清宫、御花园等,通过讲座学习到的新视角,从精美的彩绘、繁复的山顶去窥探紫禁城无言的等次陈述和人文思想,同学们对于如何未来更好学习、传播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启示。

杜昕然(中国):任副院长在上午的讲座里将故宫的建筑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浅出分析了中国故宫的构建思想和内涵,让我重新认知了故宫的文化和建筑和价值。下午的实地参访让我进一步感受到故宫文化的魅力。

Koen Smeets(荷兰):故宫的参访让我再次确认学习中国学必须要来到中国。当我走进午门,我被故宫的壮丽所震撼。置身在这样的历史建筑之中,对中国文化、社会和建筑的理解,要远比翻阅书本和课堂讲授更直观、深刻。


游祭坛 溯天人社稷

9日,部分师生来到位于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以及天坛,学习中国古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魅力,了解明清两代君王的祭天、重农亲耕的古代礼仪,从古建中体会中国古人对于天地的崇敬与祭祀。参观活动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张剑葳带队讲解。

陈列在先农坛太岁殿的《中国古代建筑展》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营造技艺、匠人营国等多个部分。从石器时期的穴居到商周时期的宫殿布局和演变出的中轴线,同学们从展览中感受到了古代建筑的木质架构和社会属性随着历史在中国古建发展中不断演化的脉络。

张老师向同学们总结了古建的灵魂构成:大屋顶、木质主体和石基,并着重向同学们介绍了屋脊和藻井等部分的装饰性、精神性和实用性属性,龙纹、鸱吻,建筑在满足使用的基础上,不断被赋予了民族的烙印和哲学思想。同学们也在陈列和讲解中,了解了中国古建的等级序列、建筑工具和技艺传承等,对如何从古建角度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张剑葳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一天的参观后可以了解中国古建的本质,知道中国古建的核心想法和原则,体悟中国古建的实用价值和现代意义。

下午,同学们带着学习到了古建知识,来到明清两代重要的祭天、祈求丰收的天坛。同学们被庄严、肃穆、恢弘的建筑群震撼的同时,体会天坛的建筑布局、屋檐颜色等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人对于天地的认知和哲学思辨。

Jeeseon Hwang(韩国):在天坛,我了解了中国古代帝王祭天仪式的步骤,我能想象出来古代祭天的盛景。能够实参观古建,丰富了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李嘉盈(中国):庄严美丽的天坛让我看到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游走在精美的建筑间如时光旅程一般,途中遇到的很多市民,大家的欢笑和喜悦仿佛缩短了历史与城市的距离。

Kai Waluszewski(波兰):参观古代建筑博物馆和天坛是一个巧妙的安排,我们先从理论上学习中国古建的知识,然后再置身在宏伟的建筑之中。

此次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活动,为燕京学堂中外同学提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加深了大家对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了解,同时也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相信未来在华夏大地的学习和探索中,这些年轻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更好地架起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文字:静堂、Dickson David Agbaji

图片:静堂、李娜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