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视野,展新知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春季学期课内讲座掠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在中国学研究中打开视野,丰富思考,不断获得启发与新知,一直都是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不断探究摸索的课题之一。2024年春季学期,燕京学堂授课老师们在各自的课堂上,邀请了十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嘉宾,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课内讲座。这些嘉宾包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节大磊,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徐佳君,北京大学教育学副教授王利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Martin Powers(包华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杨锋,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孙晶,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张青仁,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文学系中国研究副教授Emily Wilcox。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3月1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老师杨朝晖讲授的“历史转型中的中国政治”课堂邀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节大磊,进行了一场题为“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的讲座。节大磊老师介绍了宣誓性政策、操作性政策、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四个元素,从而将中美间涉及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的外交政策划分为四矩阵的研究框架,并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政治层面的宣誓性政策的研究成果。通过节大磊老师的报告,同学们对中国统一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未来去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讲座后的问答环节中,同学们就如何进行台湾问题的学术研究、如何看待台海关系的未来走向、台湾半导体产业在中美与台海关系中产生的作用等问题与节大磊老师开展讨论。

中国在发展金融中的崛起

3月13日,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哈巍讲授的“国际发展合作与中国”课程邀请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徐佳君进行讲座,主题为“中国在发展金融中的崛起:探究其对国际发展系统的影响”。徐佳君老师曾在联合国以及世界银行任职,具有丰富的研究及工作经验。她讲述了国际金融机构的内部运作,并介绍了数个有关发展金融的概念。

徐佳君老师指出,中国崛起对于全球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积极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新开发银行两个机构,为国际发展带来新的贡献。同学们就着中国的国际援助政策积极发问,将其与传统西方模式进行比较。

法律管辖中的族群边界

3月21日,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田耕讲授的“中国边疆社会:社会与历史的理解”课堂邀请,北京大学教育学副教授王利平进行了题为“司法管辖权中的族群边界”的讲座。在讲座中,王利平老师基于她的著作The Imperial Creation of Ethnicity: Chinese Policies and the Ethnic Turn in Inner Mongolian Politics, 1900-1930,分享了她关于帝国和族群关系的见解。王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解说了清代后期内蒙地区的土地放垦制度,接着以此为例,探讨了传统社会科学用“中心-边缘”模式来理解帝国和帝国疆域内族群关系的不足。

王老师指出,“中心-边缘”模式错误地假设族群是帝国的主要构成单位,帝国对族群的划分实际要更为复杂,即使是边疆地区的族群,也因为和皇族关系的不同,形成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不同的亲疏关系,这是清代国家对边疆进行多元治理的基础。王利平老师又以内蒙为例,讨论了清末改制和军阀混战对边疆族群关系的影响。总之,王利平老师提醒同学们关注族群边界问题的复杂性,回到历史来理解不同时期的族群生成。

宋朝艺术与政治

3月25日上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砺德讲席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荣誉教授张隆溪讲授的“中国文学的现实表现”课堂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Martin Powers(包华石),以“宋朝艺术与政治”为主题进行了三个小时的讲座。

讲座从中西比较艺术的视角,通过唐宋时期的绘画和诗歌等艺术表现,阐述中国古代社会的性别、社会阶层、治理体制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包华石老师不仅阐明艺术表现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还澄清了有关中国古代社会的若干误解。

主观研究不平等

4月11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董浩讲授的“社会平等专题研讨”课程邀请了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杨锋作客课堂,以“主观研究不平等”为题进行课内讲座。杨锋老师讨论了主观不平等对社会和政治结果的影响,以不同国家的基尼系数为例,进一步指出,即使在不平等严重的社会中,人们对不平等问题的抱怨并不一致。

对不平等程度的误解普遍存在,公众对不平等的性质、来源和前景的看法差异巨大;因此,理解不平等应考虑客观与主观不平等之间的差异,并关注个体对不平等不同方面的多样化看法。杨锋老师的讲座引发了同学们对公众对不平等感知准确性的思考,揭示了全球范围内衡量和解释不平等的复杂性,并促使同学们探索这个问题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有什么启示。

1A50C

十六至十七世纪中国外销瓷在欧洲的销售与收藏

4月24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副院长刘晨讲授的“中国艺术史”课程邀请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孙晶,进行题为“十六至十七世纪中国外销瓷在欧洲的销售与收藏”的讲座。孙晶老师深入探讨了中国外销瓷在欧洲市场上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她指出,十六至十七世纪的中国外销瓷在欧洲备受追捧,成为当时欧洲贵族和富商们的珍贵收藏品。这些瓷器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备受赞誉,更在商业交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孙晶老师还介绍了中国外销瓷在欧洲市场上的销售渠道和方式,及其在欧洲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她强调了中国外销瓷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连接角色,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5月7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学术院长傅军讲授的“中国的改革:理论与政策”课堂邀请了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进行了题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土地金融的力量和局限性”的讲座。此次讲座深入探讨了中国独特的由基于土地的市政财政推动的城市化模式。

在互动讨论中,刘志老师邀请同学们以市长的身份思考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来源。师生们还讨论了中国的税收分成制度、土地出让收入机制、地方政府融资工具(LGFVs)、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s)以及2019年土地管理法改革等内容。刘志老师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土地收入催化了城市化,但也带来了住房不可负担性、债务风险和环境影响等问题。此次讲座为同学们揭示了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在塑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复杂相互作用。同学们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财产税、健全的PPP框架、从交通导向项目中获取土地价值,以及发展市政债券市场等。

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景

5月13日,在“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授课教师、国家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王沅的邀请和组织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做客学堂,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景”的讲座。“新质生产力”是中国近期经济改革的高频词,它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最新思考。很多同学在讲座开始之前就已经听过这个说法,展开过不少讨论,也存在很多困惑,因而对本次讲座充满期待。

张燕生老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用详实的数据和历史案例,从中国与美欧的比较视角,为大家细致讲解了“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核心标志、核心要素、发展方向等内容,并特别强调了中国政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视。在答疑环节,大家提问积极,张老师也进一步介绍了自己对中国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前景的看法,并强调了中国政府提出这一概念的实践意义。

行香走会:北京香会的谱系与生态

5月9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张青仁受邀,来到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教授赖立里讲授的“中国人的世界观”课堂,为同学们介绍了妙峰山庙会的历史。通过讲座,同学们了解了现代中国人复杂的宗教观,也对现代庙会与古代庙会的区别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实地考察打好了基础。张青仁老师首先讲述了碧霞元君的传奇故事,介绍了传统香会如何组织前往妙峰山进行朝圣,尤其是为了祈求健康和生育。妙峰山是老北京的“三山五顶”(包括妙峰山、丫髻山、天台山)之一,每年的这一盛会都在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行。

张青仁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著名摄影师Sidney Gamble在1925年拍摄的视频,让大家领略到一百年前妙峰山庙会的传统风貌。在问答环节,同学们与张青仁老师探讨了妙峰山庙会的历史演变,旅游业对庙会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反思冷战文化的循环

5月27日,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文学系中国研究副教授Emily Wilcox应邀来到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谢侃侃主讲的“批判性思维与学术写作”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反思冷战文化的循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国际舞蹈交流”的讲座。Wilcox老师重点关注冷战时期舞蹈团表演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

Wilcox老师通过介绍墨西哥、日本和中国的三个舞蹈团交流演出的案例,包括中国舞蹈团表演节目单以及在中国巡回演出的国际舞蹈团等内容,向同学们介绍了她是如何在舞蹈资料档案中发现舞蹈被用作“外交工具”,以及这些资料以独特视角展示了舞蹈在当时国际外交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问答环节,师生们探讨了特定术语的翻译、舞蹈表演研究的方法论,以及舞蹈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等问题。

文字/图片:Katie Chua、杜涛、Jae Young Lee、Alexander Meyers、Mika Erik Möser、Susan Peters、邱奕暄、杨若婷、Truston Yu、袁嫣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