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学生团队组织的跨学科文化展“我,門”(Through Our Door)将于2021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静园四院开幕。展览分为历史(history)、文化(culture)及艺术(art)三个板块,其中文化板块集中聚焦于“作为人的主体”与“作为建筑物的静园”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此,策展团队收集了相关的档案图片和文献资料,并采访了三十余位曾...
2021-05-02
袁明老师和静园的缘分从1962年就开始了。从学生时代在国际法教研室中聆听教授的谆谆教诲,到 2016年接受学校任命成为燕京学堂的院长,她和静园的故事不断续写着。袁老师分享道,在这六十 年的沧桑里,一届又一届学子在这个空间里学习、思考、生活,而这个空间本身也在一代一代的交替 传承中变得更加美好。Q:请问您在学生时代对静园的印象是...
2021-05-01
罗新老师从1981年起在北大中文系求学,1989年开始转入历史系,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与静园相伴度过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忆起静园,罗新老师如数家珍地分享了自己的静园印象——既有四季更替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有来自中文系教务冯先生的一份独特温情。
2021-05-01
自1986年考入北京大学后,邵燕君老师在中文系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已在北大度过了35年的时光。作为“北大评刊论坛”的主持人,邵老师曾与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们共聚静园五院,在五院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他们带着对文学的热爱,六年如一日地追踪点评着国内的十余种主流文学期刊。一批批属于未来文学史的扎实史料,...
2021-05-01
王韫佳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专业领域为语音学,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学的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研究。王教授对静园感情很深,从写博士论文时在实验室深夜挑灯做研究,到导师七十大寿时为导师策划庆生,再到导师离世后在五院吊唁追忆与送别,王教授细数着和静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一段又一段回忆
2021-05-01
从1982年本科入学,到1992年博士毕业留校任职至今,张帆老师见证了静园二院的四季更迭、花开花落,也见证了北大精神的薪火相传。从张老师本科入学到今天的39年间,静园二院经历了两次修缮,六个院子里的办公院系也经历了几波轮转。它迎来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北大学子,始终是朗朗书声中那安静、典雅、低调的背景色。
2021-05-01
从1997年本科入学北大中文系到在中文系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张丽华老师以学生的身份在静园五院度过了十二个春秋。在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之后,张老师于2011年入职北大中文系,以教师的身份与五院再续前缘。张老师分享道,在读书时并没有将静园作为一个特别的对象去看待,反而是毕业后离开母校到新加坡做博士后研究时,心中...
2021-05-01
范士明老师和静园的缘分早在1986年就开始了。86年,范老师以国际政治系学子的身份踏入北大,踏入静园。从学子到老师,从求学到教书育人,静园见证的范老师科研路上的点点滴滴,他也见证了静园这35年来的大小变迁。对于范老师来说,静园远不止是一个古朴、安静、有历史感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自由的、多元的、开放包容的精神空间。范老师希望...
2021-05-01
在陈长伟老师眼中,静园不止是安静典雅的一方天地,静园的四月也不是只有紫藤。比起其他现代化的教学建筑,静园是北大百年历史的缩影,规划工整的院落和草坪带着抹不去的古朴典雅之气;黄昏下静园北侧的壮丽牡丹和苍松翠柏在四月天里构成了可以入画的一景,天空中云雀的叫声衬得疫情期间的静园分外安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位...
2021-05-01
左婧老师见证了燕京学堂从一个提案,到落户静园不断成长的全过程。静园对于左老师来说,不仅是工作学习的场所,更是美好青春的见证者:静园见证了左老师为了燕京学堂努力工作的奋斗青春,也见证了燕京学堂的学生从初识中国到碰撞观点认识中国的过程,是在过去和现在在这里生活的北大人的精神家园。
2021-05-0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